科技大事件
-
有Bug!Windows 10 1809版本更新先Hold住!
Windows 10最新版「十月更新」(版號1809)已經於10月3日(台灣時間)正式推出,該版本帶來許多重要功能,像是能將手機和電腦連動的「你的手機」App、新的螢幕擷取工具、雲端貼圖等等,另外對玩家們來說也包含重要的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光跡追蹤技術的支援,也在這個Windows版本帶來DXR功能。不過自從更新釋出以後,陸續有許多網友回報出現問題,像是檔案遭無預警移除、CPU使用狀況異常以及電量損耗嚴重等等。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檔案無預警被移除。有許多玩家在更新完Windows 10 1809版本後,陸續在社群媒體上表示「自己的檔案被Windows刪掉了!」甚至有使用者在Microsoft官方論壇上表示他被刪除將近220GB大小的檔案,被影響的檔案格式包含文件、音樂和照片。該網友說自己使用Windows系統已經23年了,這些年來所有的重要檔案都在這次的更新被刪除。 這個問題的起因很可能和One Drive雲端硬碟有關,假如使用者將檔案存放在「使用者/(用戶名)」資料夾中,但沒有用One Drive將其備份的話,1809更新會把所有該資料夾中的檔案全數刪除。而且,就算利用Windows 10內建的還原功能,回復到上一個版本也沒辦法將檔案取回。(所以說更新前都要記得先備份!) 另一個問題和Intel的顯示和音效驅動程式有關,假如使用者的電腦是搭載Intel第六代處理器或更新的版本,Windows 10 1809版本將可能讓CPU使用率異常,進而導致電腦電量消耗異常(筆電方面)。目前Microsoft和Intel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Microsoft甚至在客服支援的頁面中表示,「在Intel推出新的驅動程式更新以前,我們將會針對影響裝置暫時停止Windows 10 1809版本更新推播。」 Windows 10 1809的版本更新目前已經正式推出,不過它並不是自動更新,使用者可以自行手動至電腦的設定頁面中檢查是否有Windows更新,再決定要不要安裝。該版本預計會在10/9時自動幫所有Windows 10使用者下載,但要不要安裝還是交由使用者決定。但就目前來說,建議還是暫時先把該版本更新暫緩,至少需先等待Microsoft將前文所提的問題解決以後再說,但如果你急著要安裝該版本(為了RTX!)的話,這一次真的強烈建議要先把檔案備份好喔!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2018年10月4日 PM17:00[GMT+8]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發表了一篇:「大駭客,中國如何利用微型晶片滲透美國公司(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的專文,裡面提到了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與SuperMicro(美超微)三間公司與駭客的恩怨情仇」 首先,這篇新聞剛出來的時候,全世界沒有什麼人注意到。況且,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是屬於商業媒體,並非真正的科技媒體。不過,由於彭博社是屬於歷史悠久,有一定公信力的媒體,自然也受到相當高的關注。 彭博社所提到的黑客門,被裝所謂的間諜晶片。 所謂的微型晶片,這必須要了解主機板、伺服器運作原理,以及當今半導體製程技術,是否能把含有CPU、DRAM、Ethernet、Flash混合的迷你電腦做成所謂的這種螞蟻尺寸的微型晶片?事實上,筆尖大小的間諜晶片,以目前最高科技的7奈米製成技術,仍然無法微縮做出這樣具備微型電腦功能的筆尖大小之間諜晶片。 況且,即便有此微型晶片,它絕對不是隨便裝在某個地方就能運作的。 而且,在代工主機板的製程上面,以及交貨、驗收、燒機、測試與實機運作過程中,老早就會被發現了。 但藉著全球科技媒體,大家所謂的「抄新聞」,迅速的轉載新聞,卻沒有去檢驗、審視新聞,並去做查證、聯繫原廠檢核的動作,造成了這次的大災難。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提到的三間公司:「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與SuperMicro(美超微)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更間接影響到全球伺服器業者的股價,引爆了中美大戰延伸到高科技產業的遐想」。 其中,遭受到最大打擊的,則是主機板、伺服器大廠SuperMicro(美超微)。 股票在美國NASDAQ上市的SuperMicro(美超微),股票代碼為SMCI。2018年10月5日,台灣凌晨上午,原本股價持平在美金22元左右,突然暴跌,最低跌至美金8.8元,等於在股價最低與最高的時候,股價暴跌超過50%,可見這篇報導的影響之大,重創了這家主機板、伺服器大廠。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報導,全球超過30家高科技公司,都被一顆只有螞蟻大小的晶片給駭了! 其中更指名,這是根據對政府和企業消息人士的廣泛採訪,中國間諜的攻擊通過破壞美國的技術供應鏈,使包括亞馬遜和蘋果在內的美國公司受到攻擊。 從這段敘述,不難看出,這似乎要挑起中國與美國的恩怨情仇。而且,還指名這是政府和企業採訪消息。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報導,簡單來說,就是在伺服器製造、生產的過程之中,被有心人士偷裝了間諜晶片,而且指名是SuperMicro,然後這些伺服器,又被賣到了30家美國企業,特別指名是Apple和Amazon。 並明確說明,當安裝並打開伺服器時,間諜晶片改變了作業系統的核心,因此可以接受修改。間諜還可以與攻擊者控制的計算機聯繫,以尋找進一步的指令和代碼。 專文看到這邊,平常有在看007電影的,一定會很好奇,到底是安裝了什麼間諜晶片,這麼厲害? 咦!間諜晶片呢? 不好意思,攝影師拍照的那個筆尖大的晶片,並非真正的間諜晶片。 更怪的,安裝間諜晶片的SuperMicro伺服器主機板呢? 不好意思,那是電腦繪圖的,模擬假設有這種間諜晶片安裝的位置。 更奇妙的,根據對政府和企業消息人士的廣泛採訪,這個政府人士是誰啊?企業消息人士又是誰? 不好意思,這邊沒有交代! 最詭異的,彭博社專文登出之後,專文中講的受害者,紛紛跳出來發表聲明駁斥報導不實。 Apple、Amazon和SuperMicro,全都跳出來發表聲明,表示這篇專文精心編造。 真的是太詭異了!彭博社這篇專文,沒有物證,沒有人證,沒有受害者,專文直指的受害者還表示報導不實、精心編造,你不覺得很詭異嗎?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看到這裡,真的令人滿頭問號驚嘆號了!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報導,不難發現都是在攻擊SuperMicro這家公司。 不過,熟悉伺服器產業的,應該都知道,現今雲端業者,像是Apple與Amazon,都已經採用客製化伺服器,而不是購買DELL(戴爾)、HP(惠普)、IBM(國際商業機器)或Lenovo(聯想)的品牌伺服器,而是轉向SuperMicro(美超微)這樣伺服器代工廠,來做客製化伺服器。 世界上做客製化伺服器的,知名的除了有SuperMicro(美超微),還有Quanta Cloud Technology(雲達)、Wiwynn(緯穎)、ASUS(華碩)、GIGABYTE(技嘉)或ASRock Rack(永擎)這樣的業者,按照客戶的需求來開發製造客戶要的伺服器。 簡單來說,SuperMicro並不代表全部伺服器業者,Apple和Amazon全部伺服器也並非全都是SuperMicro所供應。 看到這裡,應該越看越奇怪了吧!為什麼獨挑SuperMicro?為什麼點名Apple、Amazon? 為什麼一篇報導會有這麼多的故事性?卻沒有真實的人證、物證,沒有標出具體的人事實地物證,就連裝有間諜晶片的伺服器主機板都是電腦繪圖的,而連間諜晶片也一樣是電腦繪圖的。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撰述的內容,不僅帶有太多故事性,個人描述的色彩文章,而且證據薄弱,實在很難令人信服。而以這麼大的商業媒體報導來說,顯然其專業度令人擔憂啊。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Apple、Amazon與SuperMicro怎麼說吧! 根據Apple發表聲明,表示從SuperMicro買的伺服器,都沒有發現間諜晶片,也沒有任何異常漏洞,整體來說就是駁斥報導不實。 ------------------ ------------------ 2018年10月8日發行的“彭博商業周刊”錯誤地報導蘋果公司在2015年在其網絡上的服務器中發現了“惡意芯片”。正如蘋果公司在過去12個月中向彭博社的記者和編輯反复解釋的那樣,這些說法並不屬實。 在他們的故事發布之前,Apple向Bloomberg Businessweek提供了以下聲明: 在過去的一年中,彭博曾多次與我們聯繫,聲稱有時涉及到Apple的安全事件,有時模糊,有時甚至是精心設計。每次,我們都會根據他們的詢問進行嚴格的內部調查,每次我們都沒有找到任何證據來支持他們。我們在記錄中反复並持續地提供事實回應,幾乎駁斥了彭博相關蘋果故事的每個方面。 在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Apple從來沒有發現任何服務器中故意植入的惡意芯片,“硬件操縱”或漏洞。Apple從未與FBI或任何其他機構就此類事件進行任何联系。我們不知道聯邦調查局有任何調查,也沒有我們在執法方面的聯繫。 為回應彭博社最新版本的敘述,我們提出以下事實:Siri和Topsy從不共享服務器; Siri從未部署在Super Micro銷售給我們的服務器上; Topsy數據僅限於2,000台Super Micro服務器,而不是7,000台。這些服務器都沒有被發現持有惡意芯片。 實際上,在Apple投入生產服務器之前,他們會檢查安全漏洞,並使用最新的保護措施更新所有固件和軟件。當我們根據我們的標準程序更新固件和軟件時,我們沒有發現我們從Super Micro購買的服務器中的任何異常漏洞。我們深感失望的是,在與我們打交道時,彭博的記者並未對他們或他們的消息來源可能是錯誤或誤導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我們最好的猜測是,他們的故事與先前報導的2016年事件相混淆,我們在其中一個實驗室的單個Super Micro服務器上發現了受感染的驅動程序。這次一次性事件被認定為偶然事件而非針對Apple的針對性攻擊。 雖然沒有聲稱涉及客戶數據,但我們認真對待這些指控,我們希望用戶知道我們盡一切可能保護他們委託給我們的個人信息。我們也希望他們知道彭博社報導的關於Apple的內容是不准確的。 Apple始終相信對我們處理和保護數據的方式保持透明。如果彭博社報導過這樣的事件,我們將會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會與執法部門密切合作。Apple工程師定期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查,以確保我們的系統安全。我們知道安全是一場無休止的競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強化我們的系統來應對那些想要竊取我們數據的日益成熟的黑客和網絡犯罪分子。 已發布的“商業周刊”報導稱,蘋果公司“向聯邦調查局報告了這一事件,但保留了有關其嚴密控制的內容的詳細信息,甚至是內部信息。”2017年11月,在我們首次提出這一指控後,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布隆伯格作為冗長而詳細的記錄回應的一部分。它首先解決了他們的記者關於所謂的內部調查的未經證實的主張: (1)儘管多個團隊和組織進行了多次討論,但Apple沒有人聽說過這項調查。“商業周刊”拒絕向我們提供任何信息,以追踪所謂的訴訟程序或調查結果。他們也沒有表現出對據稱被規避的標準程序的任何理解。 (2)沒有一個蘋果公司曾向聯邦調查局提出這樣的事情,我們從來沒有聽過FBI關於此類調查的事情 - 更不用說試圖限制它了。 (3)在今天早上Bloomberg Television的一次露面中,記者Jordan Robertson進一步宣稱了所謂的惡意芯片發現,他說:“在Apple的案例中,我們的理解是,它是對某些有問題的服務器的隨機抽查,導致這種檢測。” (4)正如我們之前告知彭博社的,這完全是不真實的。Apple從未在我們的服務器中發現過惡意芯片。 最後,回應自“商業周刊”發布故事以來我們從其他新聞機構收到的問題,我們不受任何形式的禁令或其他保密義務的約束。 根據Amazon發表聲明,表示在任何時候,過去或現在,我們都沒有在任何元素或亞馬遜系統的SuperMicro主板中發現與修改的硬件或惡意芯片有關的任何問題。我們也沒有與政府進行調查。整體來說就是駁斥報導精心編造。 ------------------ ------------------ 今天,“彭博商業周刊”發表了一篇報導,聲稱AWS在2015年亞馬遜收購Elemental時,意識到Elemental Media硬件中的SuperMicro主板中已修改的硬件或惡意芯片,以及亞馬遜知道AWS中國區域的改進硬件或芯片。 正如我們在過去幾個月多次與彭博商業周刊分享的那樣,這是不真實的。在任何時候,過去或現在,我們都沒有在任何元素或亞馬遜系統的SuperMicro主板中發現與修改的硬件或惡意芯片有關的任何問題。我們也沒有與政府進行調查。 這篇文章有很多不准確之處,因為它與亞馬遜有關,他們很難計算。我們在這裡僅舉幾個例子。首先,當亞馬遜考慮收購元素時,我們對自己的安全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盡職調查,並委託一家外部安全公司為我們進行安全評估。該報告未發現修改後的芯片或硬件存在任何問題。與大多數這些審核一樣,它提供了一些建議的修復區域,我們在收購完成之前修復了所有關鍵問題。這是委託的唯一外部安全報告。彭博確實從未見過我們委託的安全報告或任何其他報告(並且拒絕與我們分享任何據稱的其他報告的任何細節)。 該文章還聲稱,在了解了Elemental服務器中的硬件修改和惡意芯片後,我們對SuperMicro主板進行了全網審計,並在北京數據中心發現了惡意芯片。這種說法同樣是不真實的。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原因是我們從未在Elemental服務器中找到修改過的硬件或惡意芯片。除此之外,我們從未在任何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中找到修改過的硬件或惡意芯片。而且,我們將中國的硬件和數據中心賣給我們的合作夥伴Sinnet,因為我們想擺脫SuperMicro服務器是荒謬的。自從我們在中國推出以來,Sinnet一直在運營這些數據中心,他們從一開始就擁有這些數據中心, 亞馬遜在我們的供應鏈中採用嚴格的安全標準 - 在投入生產之前調查所有硬件和軟件,並在內部和我們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進行定期安全審核。我們通過為處理器,服務器,存儲系統和網絡設備等關鍵組件實施自己的硬件設計,進一步加強了我們的安全態勢。 安全始終是我們的首要任務。AWS受到世界上許多風險最敏感的組織的信任,正是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這種堅定不移的承諾,即將其安全性放在首位。我們始終對客戶面臨的潛在威脅保持警惕,我們會採取迅速果斷的行動,在發現這些威脅時對其進行解決。 首席信息安全官Steve Schmidt ------------------ ------------------ 美超微(SMCI)是企業計算,存儲,網絡解決方案和綠色計算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強烈駁斥其向客戶銷售的服務器包含惡意微芯片的報告這些系統的主板。 在今天的一篇文章中,據稱銷售給某些客戶的Supermicro主板在2015年的主板上含有惡意芯片.Supermicro從未發現任何惡意芯片,也未被任何客戶告知此類芯片已被發現。 文章中提到的每家公司(Supermicro,Apple,亞馬遜和元素)都發表了強烈聲明否認了這些說法: 蘋果公司在CNBC上表示,“我們深感失望的是,在與我們打交道時,彭博的記者們並未對他們或他們的消息來源可能是錯誤或誤導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我們最好的猜測是,他們的故事與先前報導的2016年事件相混淆,我們在其中一個實驗室的單個Supermicro服務器上發現了受感染的驅動程序。這次一次性事件被認定是偶然的,而不是針對蘋果的有針對性的攻擊。“ 亞馬遜網絡服務首席信息安全官史蒂夫施密特表示,“由於我們在過去幾個月多次與彭博商業周刊分享,過去或現在,我們曾經發現任何與修改過的硬件或惡意芯片相關的問題。任何元素或亞馬遜系統中的超微主板。“ 對於所謂的索賠,任何國內或國外政府機構從未聯繫過Supermicro。 Supermicro非常重視所有安全聲明,並不斷投資其產品的安全功能。在中國製造主板並非Supermicro獨有,是一種標準的行業慣例。幾乎所有系統供應商都使用相同的合同製造商。Supermicro對每個合同製造商進行認證和認證,並定期檢查其設施和流程。 由於最近剛好是中美大戰,從經濟、政治到軍事全面衝突,可以說衝突正在升溫當中。現在,突然就冒出了《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這篇專文,以及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與SuperMicro(美超微)三間公司跳出來發表聲明反駁報導不實。 有可能這麼簡單嗎?報導的背後,是否有更大的陰謀?所以,老人家常說:「大人的世界很複雜的啊!」你說是不是? 然而,大家有聽過「海濤法師」嗎?只有海濤能超越海濤!海濤法師,前陣子因為呼籲信徒,若撞見老公與小三在啪啪啪,要當作是「假的」,告訴自己「我的眼睛業障重」。 看到這樣的新聞,「彭博社」與「Apple、Amazon、SuperMicro」說法南轅北轍,很多東西都兜不起來,而且沒有具體的人證、物證,人事實地物證據都不夠充分,就連間諜晶片都是電腦繪圖,這叫人怎麼不起疑竇?是否要當作是「假的」?告訴自己「我的眼睛業障重」呢? 「Apple、Amazon、SuperMicro」與「彭博社」,你會相信誰呢?真理會越辯越明的! 看到《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的這篇專文,引發的科技世界海嘯,只能說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啊!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保固貼紙撕毀無效?FTC:觸法!撕毀仍必須提供保固…
保固貼紙污損或撕毀,保固就失效嗎?FTC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於4月11日發出表示,這麼做是觸法的!也就是說,原廠的這些保固貼紙,是無效的! 近20年來,我們買過不少3C產品,像是遊戲機、筆電、整體桌機、手機、平板、硬碟、印表機,還有許多新玩具、新配備等…等,每個產品的外殼縫隙或是螺絲鎖定處,都會貼上一張易碎貼紙,上面的大意就是寫說「撕毀或污損此貼紙,保固將會失效」(Warranty Void if The Seal Is Broken or Removed),或是其他類似的警語,例如「若使用其他非認證產品,保固失效」。又或者是「使用其他非本公司授權之產品,本公司將不提供保固」…等之類的。FTC說,這些保固除外條款,都違反了1975年所頒布的Magnuson-Moss Warranty Act條款,也就是這些保固除外貼紙都是Bullsxxt,通通無效! 針對Magnuson-Moss Warranty Act部份,FTC日前已發函給美國知名的汽車、手機與電視遊樂器等6大企業(沒具體說明是哪些公司),表示廠商們不可以透過易碎貼紙,或是在保固條款增加一些除外條件讓保固失效,來限制消費者如何使用產品與服務的權利(例如自行升級或是擴充功能)。除非業者提供的是免費的產品或服務,或是經過FTC的棄權條款才行。 值得注意的是,FTC要求這些公司在30天內檢視自家旗下的所有產品或服務,是否有違反這個法案。若到時候這些公司的官網沒有做出適當修正的話,將可能面臨FTC接下來的相關法律行動。 據傳,這6大企業中,ICT公司應該有一家是Apple,因為前陣子Apple在iOS 11.3的作業系統升級中,把許多非原廠的觸控螢幕列為黑名單。亦即,只要那些因為螢幕破裂而拿去第三方維修站修理、並換成非原廠觸控螢幕的iPhone 8手機,只要一升級到iOS 11.3之後,螢幕就無法觸控了、變磚了!而Apple最近也發出道歉聲明,並表示會提出解決方案。 由於美國消費者的力量是強大的,FTC這次的動作似乎就是在警告這些大廠,說廠商們不可以綁架消費者的使用權利。由於產品損壞,找原廠的維修服務畢竟比較貴,一般人會找比較便宜的第三方/非官方維修站來修理產品,但原廠在沒有特別書面聲明,並讓消費者完整知情的情況下(例如在螢幕上標示「作業系統升級後,可能導致螢幕會失效」等用語),就硬把消費者的手機變成磚!這樣做,是Magnuson-Moss Warranty Act所不允許的! 美國國會在1975年通過的Magnuson-Moss保固條款中,有一份中,明文規定了賣方在保固擔保方面必須達到的要求。國會還指示FTC必須定義規範來涵蓋其他要求。FTC根據該法案通過了三項規則:即「消費者書面保修條款和條件披露規則」(簡稱「披露規則」)、“預售可用性書面保證條款規則”(簡稱「售前可用性規則」)和“非正式爭端解決程序規則”(「爭議解決規則」)。此外,FTC也公佈了解釋性規則,澄清了某些條款,並解釋了該法的部分條款。 該法和規則確立了適用於保固擔保人或賣方的三項基本要求,如下: 1) 作為保固擔保人,您必須將您的書面保證書指定或標題為“完整”或“有限”。 2) 作為保固擔保人,您必須在單一、清晰且易於閱讀的文件中,說明有關保修範圍的某些特定訊息。 3) 作為保固擔保人或賣家,您必須確保在出售您擔保的消費品的地方提供擔保,以便消費者在購買前可以閱讀。 FTC表示,所有超過10美元的消費性產品都適用本法,必須提供書面保證。但是由FTC規範確定的「披露規則」和「售前可用性規則」,則適用於所有價值超過15美元的消費品的書面保證。 至於Magnuson-Moss保固條款的三項禁令,則包括了「隱含保固」、「搭售」,以及「欺騙性或誤導性」的保固條款。 在「免責聲明或修改暗示保證」中,禁止任何提供書面保證者放棄或修改默認保證。意味著無論賣方的書面保修範圍是廣是窄,客戶都始終能獲得對適銷性隱含擔保的基本保護。這在解讀擔保中有解釋。但是,隱含擔保有一項允許廠商修改。亦即賣方提供“有限”書面保修,法律則允許賣方能在保修期限內,包含一項限制隱含保修期限的條款。亦即,若賣方提供兩年有限保修,則可以將隱含保修期限設為兩年。但若賣方提供“完整”書面保證,則不能限制隱含保修的期限。這個問題在書面保證書中被解釋為“完整”或“有限”。 如果賣方是消費類產品的經銷商,並不具備任何書面形式來保證該產品,但該產品有來自原廠的書面保證,則經銷商在大多數州都可以免除您的暗示保修。無論如何,作為賣方都必須向客戶提供來自產品保證人的各種書面保修保證的副本。 其實這個法案就是一種消費者保護法案,破除一些不合理的限制範圍。尤其是售後服務的綁定。因此,當一般消費者想要幫自己筆電的添加記憶體,因而破壞到保固貼紙的話,PC製造商/原廠/賣方就不能說你這樣就是保固失效!而且,要是你買第三方的電腦組件(記憶體、硬碟之類的)來加裝或換裝,PC原廠也不能說你因為裝了其他廠商的產品,而不給予保固。甚至你的印表機使用了第三方的墨水匣,廠商也不能說這樣你就失去保固! 那麼有例外嗎?有的,低於15美元的消費性產品,尤其是便宜的玩具之類的,當消費者嘗試自己對這些小產品進行維修的話,則製造商就可以說保固失效! 簡單而言,只要是高於15美元的各項消費性電子產品,消費者要自己進行更換組件,仍不會失去保固。當然這個原則還是基於產品「正常使用範圍」下,且在「保固期間內」才有效。因此消費者不可以隨便把產品拿來亂搞一通或弄壞(例如CPU也拿來開蓋),然後跟原廠要求說更換或維修。不然的話,應該沒有廠商敢賣產品給消費者了! 正由於一些業者經常把產品銷售與售後服務綁在一起,讓消費者在產品購入後,無法選擇其他業者提供的售後服務,這些基本上是Magnuson-Moss保固條款所不允許的,但近年來廠商卻一直這樣做。而這次Apple的「升級讓你變磚」的爭議作法,終於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FTC決定發函警告這些大廠。眼見美國能這麼保護消費者,那麼其他地區是否也能跟上呢?希望這種措施,在歐洲地區,甚至到亞洲地區,也能跟上這樣的保護法案!以減少消費糾紛,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保障!
-
華碩連續15年榮獲iF設計大獎,2018再創獲獎數新高,一舉奪下18項產品設計獎座!
華碩電腦於來自全球54個參賽國家、6,40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18項產品設計大獎,刷新連續15年來獲獎紀錄,並為卓越創新的設計實力再添完美註解!本次獲獎產品橫跨「電競硬體 / VR類」、「電腦類」與「通訊類」等三大類別,分別包括如下: ASUS FX503筆記型電腦、ROG G703 / ROG Zephyrus西風之神 / ROG Strix SCAR / ROG Strix Hero電競筆電、ROG POSEIDON GeForce® GTX 1080 Ti /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80 Ti電競顯示卡、ASUS Windows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ASUS SBW-06D3X-U UHD Blu-Ray光碟機、ROG Strix Fusion系列電競耳麥、ASUS Cerberus Fortus電競滑鼠與ROG Ranger 2-in-1電競背包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0)筆記型電腦、ASUSPRO B9440商用筆記型電腦、ASUS Zen AiO ZN242 All-in-One整合式全功能電腦、ASUS TUF X299 Mark 1主機板、ASUS Designo MZ27顯示器及智慧小夥伴ASUS Zenbo ASUS ZenFone 4系列智慧型手機 自1953年起每年都會於在漢諾威舉辦iF設計獎,由來自世界各國共計63位專業人士擔任獨立評審,經過嚴苛及深入的討論及辨論,從各項參賽產品中選出得獎者,希望藉此表揚及突顯優良的產品設計精華。 此獎項不僅受到全球一致認可,並被譽為是「產品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因此,對於企業或設計公司而言,獲得 iF設計獎即象徵其產品或服務在「設計」、「創新程度」、「功能性」與「人體工學」等諸多面向上均有極為出色的優異表現,更是卓越品質的最佳保證!
-
ROG玩家共和國獲頒7項2018iF產品設計大獎
全球電競玩家及愛好者首選品牌—ROG玩家共和國旗下多款精銳重裝不僅提供玩家無與倫比的極致電競娛樂體驗,亦獲得國際間高度認可,於多達54個參賽國家、6,400件作品中雀屏中選。 獲獎產品包括:ROG G703/ROG Zephyrus西風之神/ROG Strix SCAR與ROG Strix Hero電競筆電,還有ROG POSEIDON GeForce® GTX 1080 Ti及ROG Strix GeForce® GTX 1080 Ti電競顯示卡,以及ROG Strix Fusion系列電競耳麥、ROG Ranger 2-in-1電競背包等電競周邊,卓越的產品研發與設計實力再受肯定! 自1953年起每年都會於在漢諾威舉辦iF設計獎,由來自世界各國共計63位專業人士擔任獨立評審,經過嚴苛及深入的討論及辨論,從各項參賽產品中選出得獎者,希望藉此表揚及突顯優良的產品設計精華。 此獎項不僅受到全球一致認可,並被譽為是「產品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因此,對於企業或設計公司而言,獲得 iF設計獎即象徵其產品或服務在「設計」、「創新程度」、「功能性」與「人體工學」等諸多面向上均有極為出色的優異表現,更是卓越品質的最佳保證!
-
微軟(Microsoft)據傳想收購VALVE、EA和PUBG?從「3面向」剖析動機和對於玩家們的影響!
小W編這幾天看新聞,在上看到一則消息,其中提到:據傳微軟(Microsoft)想要收購VALVE、EA和PUBG(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絕地求生),為其旗下的UWP(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平台注入一攤活水,看到這則消息的我,也跟玩家們一樣非常震驚,究竟微軟只是突發奇想的「妄想」?還是是預計好未來規劃的「試探」?就讓小W編從「微軟」、「遊戲廠商」以及與大家最相關的「玩家」3個面向下去做討論! 那首先我們就從微軟開始吧!對於微軟這樣的舉動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他們自家的UWP介面的確不如其他平台業者,如他們Xbox One的最大競爭對手Sony PlayStation或是在PC端上的Steam,當然在遊戲產品的銷量上當然也是大幅的落後。那我們就要思考,究竟微軟升職的遊戲部門執行副總裁Phil Spencer為何會想出這樣的對策來挽回現在遇到的瓶頸呢? 微軟的遊戲部門處境就如同揮軍北伐曹魏的諸葛丞相,久攻不下,且耗費了大半國力在行軍北上,導致了蜀國的元氣大傷;而武侯最終也在五丈原上殞落。沒錯!以微軟目前的財力當然不是《三國演義》中蜀國能夠比擬的,微軟手握至少1,300億美元的現金,幾乎可以說是他們想做什麼就能夠做什麼的狀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微軟如此心急呢? 造成微軟急躁的重大原因之一,小W編猜測,絕對與任天堂於去年(2017)3月上市的Nintendo Switch有所相關。在Xbox One於2013年11月首賣後,目前累積銷售大約3,500萬台;而相較之下,Sony PlayStation4截至今年,總銷售也來到了7,300萬之多!不過這都沒有讓微軟意識到自家的平台有多麼的脆弱,來到了去年(2017),任天堂的Nintendo Switch首發從3月一路造成轟動,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達成了全球1,000萬的銷售量,堪稱家用主機前無古人、後可能也無來者的紀錄! 而久攻不下的市場竟然還被後起之秀的家用電視遊樂器一舉超前,微軟當然發現問題,於是拔擢了原為Xbox負責人,現在是遊戲部門執行副總裁Phil Spencer道出了什麼樣的問題而有想要收購這3間公司的傳言呢? 各位玩家們不曉得有沒有猜對,是的!那就是因為Xbox One上沒有任何一款玩家們喜愛的獨佔遊戲(編按:該遊戲只於該平台上市發行,並無於其他品牌或平台上市發行)!這樣的問題到底對於Xbox One有多嚴重呢?大家現在可以向Sony看過去,在Sony PlayStation4上有《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魔物獵人:世界》(Monster Hunter: World)和《最後生還者2》(The Last of Us Part 2);這些獨佔平台的遊戲,都吸引了眾多玩家們目光以及「荷包」,所謂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金流;現在回頭一望Xbox One,雖然也不是沒有獨佔的遊戲,但是《腐朽之都 2》(State of Decay 2),《除暴戰警 3》(Crackdown 3)和《盜賊之海》(Sea of Thieves)並沒有吸引到玩家的目光! 當然,這樣並不代表微軟沒有資源、沒有能力能夠製作高質量的遊戲,今年在「遊戲大獎」(The Game Awards)上,《Cuphead》也得到了最佳獨立遊戲的獎項,雖然為獨立的小工作室製作,不過最終也為微軟的名下做發布,小W編也曾經在的現場試玩過呢!不過對於微軟高層以及遊戲部門而言,可能不算是多好的消息,若是沒有辦法找到一款相當好的IP或是一系列的作品,在家用電視遊樂器的平台上會失去大量的關注。 那需要得到關注的最快方法是什麼?也就是透過據傳的收購VALVE、EA和PUBG一案,依據此舉能夠達到2個相當好的效果,不只能夠增加自家遊戲、Xbox One平台以及使用者介面的修改,更重要的是,能夠借此機會,將PC端最強大的敵人給納入麾下。 為何提到使用者介面呢?相信各位玩家們一定都知道,在Xbox One以及Microsoft Store上的介面相當雜亂無章,沒有類似於Steam透過玩家們點擊遊戲時的相關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玩家們可能會喜歡什麼樣的遊戲,以這樣的方式讓玩家們增加購買意願。但是Microsoft Store的介面呈現相當混亂的狀況,而且可不只有混亂而已,在使用上不容易連結到其他的玩家,想要在此平台上架的遊戲也都需要通過微軟的審核,確實相當麻煩。小W編也必須老實地這樣說,Steam的崛起確實也在PC遊戲的市場上成為了一個指標性的存在,倘若Valve沒有開發Steam,或許現在就是群雄割據的時代了呢! 小W編第二個要談到的就是對於「遊戲廠商」的影響,目前其實也有相當多的遊戲廠商正在積極的研發自家的「遊戲平台」,從暴雪娛樂(Blizzard Entertainment)研發的「Battle.Net」、再到Ubisoft推出的「UPlay」,都是將自家的遊戲整合在同一個平台內,那如果真的如微軟規劃,買下了Valve、EA和PUBG的話。對於遊戲廠商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小W編剛剛也有提到,如果收購的此事成真,在PC端上的平台就只會剩下3大平台。顯而易見的,在前段的敘述當中我們也提到了這樣的狀況,對於遊戲廠商能夠選擇的平台會造成壓縮,而且「Battle.Net」以及「UPlay」相較於Steam與Microsoft Store而言是相當排外的。在他們的平台上是沒有辦法有其他遊戲廠商的遊戲,而且也有許多優惠是要直接透過他們自家的平台才能夠享有的,對於其他沒有獨立平台的遊戲廠商而言,將會是一場硬仗。 換句話說,對於沒有獨立平台的遊戲廠商,這樣的合併將會宛若浩劫一般,我們就以當初曾以《返校》紅極一時的「赤燭遊戲工作室」,就是因為選擇於Steam平台上上架自己的遊戲,掀起外國人對於台灣歷史的興趣,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空背景,才能夠營造出如此這般的遊戲體驗。 那再回過來看,在假設的情況下思考,若是赤燭目前要推出他們自家全新的遊戲《還願》,卻只能限縮於微軟所收購的平台當中,可想而知會遇到的問題點一定會出現在熱銷程度之中的差異!對於獨立遊戲上架的選擇以及空間一定會相對減少,因為在這樣諾大的平台上,能夠顧及的遊戲畢竟都要具有話題性、足夠「硬質量」的遊玩畫面和玩家的期待,換句話說,沒有足夠的資本以及資源進行行銷的遊戲,可能就會因為沒有足夠的「銀彈」購買平台廣告,導致降低曝光度,而造成銷量不如預期或是沒辦法一款遊戲一砲而紅! 這樣的循環將會造成一個對於遊戲開發廠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PC端的玩家們會迅速流失,何以小W編會如此預測呢?目前PC平台上正因為有著有各式各樣的遊戲,不論是RPG、FPS、劇情、驚悚等等,應有盡有;使用者介面也都相對的。但若是平台最後被「一統天下」,玩家們在能夠挑選的遊戲就會因為上述提到的2點原因而造成可選擇的遊戲減少,相對於玩家們想要留在PC上玩遊戲的意願就會降低。 玩家們的流失最嚴重的問題便是影響到遊戲開發端的廠商們,沒有了人潮以及可以操控的話題,對於投資創新全新的遊戲也就會變得更加舉步維艱。屆時,PC端的遊戲發展將會陷入最可怕的惡性循環。想必在遊戲開發的角度上,可能也是不支持微軟收購VALVE、EA和PUBG,不過話雖說如此,VALVE則已在聽聞傳聞時就公開表示,不會接受微軟的現金進行併購的可能。 想必各位玩家們看到這邊的時候,一定「in in der」,小W編的意思是拳頭硬硬的啦!了解微軟的意圖之後以及背後的目的之後,總不能只看到關於商業的說法,總要回歸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遊戲消費者」層面到底會起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且待我一一說來! 其實對於玩家們與對於遊戲廠商有些類似,微軟若是成功收購收購VALVE、EA和PUBG,會造成在平台上的限縮,那將會導致遊戲多樣生態性會被消滅,就類似於資本主義所發生的狀況相同,大者恆大,能夠享受到的資源以及能夠投資的資金往往都比其他較小的公司豐富,若是買下了VALVE之後,許多他們自家所推出相當不錯的遊戲也有可能會再被推出新作!沒錯,就是《傳送門3》(Portal 3)或是《惡靈勢力3》(Left 4 Dead 3)之類的。 也許對於某部分的玩家們會認為,這樣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啊?有許多更好的續作能夠拿到更好的資源繼續開發,但是各位玩家們要進一步思考,你們會想要看到其他像是《Half-Life 3》?《Gears of War 4》?還是《Halo 4》?小W編敢跟各位玩家們打賭,這些都不是有人想要看到的遊戲的。看完了這些大作,你能知道那些獨立遊戲該怎麼辦? 沒錯,有著相當多的遊戲大作就代表各位玩家們看到更優異的畫面表現、更優秀的音效體驗,劇情的部分另當別論,畢竟各位玩家們也知道,並不是砸了足夠的錢就有足夠質量的劇情。對於以劇情或是特殊遊戲性取勝的《獨立遊戲》像是《Cuphead》或是《返校》還是《To The Moon》等等,得到的發展機會一定會大量的減少。 其實小W編本身自己是非常喜歡玩這樣的獨立遊戲,還記得當初在冬季特賣撰寫的時候,就在裡頭挑選了許多獨立遊戲,有時候我都覺得,這樣的遊戲才能夠讓我再一次體會到所謂「玩遊戲」的樂趣,並不只有「玩」而已,那樣的樂趣就像是我第一次在SEGA家用主機上碰到「音速小子」一樣興奮,或許,我只是喜歡遊戲當中最純粹的感動,不需要內附購買鍵、不需要抽箱子、不需要抽卡包、不需要嗑金讓角色得到更多更好的能力。 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破壞與玩家的信任呢?我們不得不承認,VALVE的Steam確實帶給我們足夠的信任,雖然他們偶而也是會發生一些失誤,但是無傷大雅,也因為Steam的崛起,給予玩家們更多樣的話選擇,若是微軟真的成功地收購VALVE、EA和PUBG,可能會讓玩家們對於Steam平台以及自家UWP(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平台的反彈! 玩家們一定會發現,微軟旗下的平台對於大多數的使用者們都是不相信的,那樣隔離的生態系統上對於遊戲的長期發展是沒辦法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而玩家們會願意在Steam的平台上購買一個根本就沒辦法拿到實體的「數位版」,就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這個平台提供的服務,信任這個平台給予朋友之間的連結,信任與其他陌生人的連結。微軟真的有辦法提供這樣的服務給與其他玩家們嗎? 分析完了從「微軟」、「遊戲廠商」、「玩家」的三個層面之後,最後來說說統整過後的想法吧!這是我第一次著手寫下這樣的評論文章,各位玩家們或許也能夠發現生硬的文字以及邏輯。為了此篇文章我也是做了相當多的功課。經過思考以及分析之後,我也能夠理解為什麼微軟會傳出這樣的新聞。 其實微軟本身也不是第一次想要收購其他的遊戲公司,微軟在2014年的時候也用了25億美元買下了Mojang的《Minecraft》,截至目前為止的表現都算是相當不錯,在沙盒遊戲當中,確實無人能出其右;那這次的收購對於微軟而言真的是好的嗎? 小W編對於收購VALVE和EA抱持著否定的態度,畢竟對於Steam的平台以及EA最近的風評而言,確實不必要特地的買下這2間的公司,實際上VALVE的執行長Gabe Newell也已經表示他們不會把自己的資產賣給微軟。以此看來微軟唯一可行以及可以選擇的方法也許就是收購PUBG的版權,將它納入自家PC端以及Xbox One的獨佔遊戲! 收購了PUBG可以緩解在遊戲部門過於勢單力薄的影響力,也能夠將時下討論度最高的遊戲納入麾下,等同於消滅敵人又將自己的勢力壯大;而且趁著目前PUBG除了在PC以及Xbox One之外,沒有外流於其他平台時,將其買下不只能夠造成話題還能有近2年的目光焦點! 最後,就是我私心的部分了!希望收購的傳聞就僅止於傳聞。
-
2018年起64位元OS大躍進!NVIDIA將停止32位元驅動程式的供應!
若沒有特殊需求,相信大家的作業系統應該是64位元的版本才是。若您裝的還是32位元作業系統的,請注意2018年將會有更多的限制,32位元的用戶將面臨是否考慮是否升級到64位元的時候了! 相信在玩遊戲的玩家,大多知道目前三大廠商(NVIDIA、AMD、Intel),都會定期推出最新的顯示卡驅動程式,且會提供目前主流的三個作業系統Windows 7、Windows 8/8.1、Windows 10的32與64位元版本。此外,連Linux與FreeBSD也都持續提供32位元的版本,然而,當新一代的電腦處理器早已是64位元架構,且64位元作業系統也已經非常普及,因此NVIDIA (輝達)在耶誕節前夕,將中止供應32位元作業系統的顯示卡驅動程式。 在原始知識庫裡面表示,NVIDIA在390版本的顯示卡驅動程式之後,將不再供應32位元的版本,因此使用32位元作業系統的使用者,包含Windows 7、8/8.1、10、Linux、FreeBSD等等,都將無法享受到未來新版驅動程式所提供的強化與優化功能。 另外NVIDIA也表示在2019年1月之前,驅動程式若有發現出任何安全性顧慮(例如漏洞,或導致畫面出現問題),將會適時推出驅動程式的。 由於32位元作業系統只支援到4GB的記憶體上限,在當今新一代視覺運算的來臨時,電腦走向64位元應用已成必要。以蘋果iOS 11來說,其早就是64位元作業系統,先前蘋果也建議程式開發者朝向64位元的架構來開發,因為。 此外,在Mac App Store方面,蘋果也表示,自2018年開始將不再接受32位元的App上架需求,因此未來32位元的App將會越來越少。而目前。到了2018年WWDC發表10.14之後,macOS也將跟進,與iOS 11一樣只能執行64位元的App。 看來蘋果為了迎接64位元的新時代,對於32位元App可說是鐵了心,將於2018年開始陸續砍殺!也許哪天您舊款iPad、iPhone、Mac,在App Store找不到App時,也別太驚訝就是了!這也蘋果要您斷絕所有與32位元有關的裝置,投入64位元裝置的懷抱。 在PC方面,由於UEFI介面導入已久,但為與傳統32位元BIOS架構相容,目前的主機板、絕大多數的新電腦,都會配置UEFI與BIOS CSM雙重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執行傳統的作業系統,甚至DOS也能開機。但。也就是說,屆時的電腦,就只能透過UEFI模式來開機。也就是說,新一代的電腦只支援UEFI模式開機,不支援BIOS模式的傳統作業系統開機了。 雖說UEFI也有32位元模式,但這種屬於客製化的入門機,才會使用這種模式。主流的系統大多是在韌體內配置UEFI 64位元的模式,以支援目前主流作業系統的UEFI 64位元開機,因此,未來還想要用32位元作業系統的玩家,未來可得找那些還有支援BIOS開機模式的主機板才行了! 從各大廠商的動作來看,未來的作業系統全面64位元化,已成不爭的事實。包含PC作業系統、行動作業系統,都將走向64位元為主,只是App何時跟上來,就看各大廠商的規劃,以及市場的演變了! 蘋果可說是最積極的廠商,其iOS 11已全面64位元化,且還無法執行32位元的App。至於macOS High Sierra (10.13)則是還能支援32位元,但10.14版本之後將只能支援64位元。且App Store將不再接受32位元App的上架了!程式開發者只能上架64位元的App才行。至於用戶來說,2018年想玩蘋果,就是選擇64位元的裝置才行! 在Google方面,其也表示雖說目前的Android Oreo (8.0/8.1)能支援32與64位元的App,如同Android Lolipop (5.0)時代早在2015年早就支援64位元App,但由於Google沒有強制程式開發者必須以64位元開發,因此如今Play Store充斥著各種版本的App。反而是64位元的App的限制多,變成下載數量不高。Google為追上Apple,因此也規定開發者在2019年8月時,App都要支援64位元才行,但並沒有說32位元就要放棄就是了。看來,開發者還有1年多的光陰來改寫其App已支援到64位元,並上架之。 在PC方面,雖說微軟Windows 7的長期支援可到2020年,但是NVIDIA率先發難了,其於2018年推出390版本的顯示卡驅動程式,將不再供應32位元版本,至於其他兩大顯示晶片供應商,則還未表態。不過,相信不用多久,也可能跟進就是了!
-
BlackBerry的App Store將於2019年底打烊,BB10手機只剩兩年可玩
BlackBerry (黑莓機)在近20年內,從竄起、大量成長,到逐漸隕落,曾經是實體鍵盤手機的王者,在智慧型手機平台兩大巨擘出現之後,BlackBerry的光芒逐漸褪去。為避免步上Nokia的後塵,BlackBerry後來選擇向Android靠攏,於近幾年所推出的BlackBerry OS 10 (BB10)內,加入Android的執行環境,讓其手機可以執行Android的App,以保有其手機競爭力。後來,BlackBerry更推出了全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機,成為Google Android旗下眾多手機品牌中的一份子。 如今,在BB10平台逐漸失去舞台,以及越來越沒有程式開發者為其BlackBerry OS開發應用程式之下,其App Store的軟體商店(BlackBerry World)也越來越老舊,鮮有新的App出現,致使BlackBerry決定將於2019年底,將自家的App Store下架,正式宣告BlackBerry OS的下台一鞠躬! 來自加拿大的RIM (Research In Motion)公司,自1984年創立,歷經多年的研發,並於1999年推出首支可以通話的黑莓機RIM 6230之後,便以強大的Email功能以及Push Mail的服務,在商用手機市場獲得青睞。由於其產品鍵盤上的按鈕,很像草莓種子,故命名為「黑莓手機」。 RIM公司的快速成長期是因為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攻事件時,由於當時網路混亂,當時黑莓機可以用來及時傳遞現場資訊,因此獲得廣大的美國商務人士的讚許,掀起BlackBerry的熱潮。2004年RIM就擁有高達100萬位用戶,隔年(2005年)就激增到400萬個用戶。其中有不少美國政府官員都使用黑莓機。當時還獲得Forbes(富比士)評選全球增長最快的20大品牌之一,BlackBerry的增長率達36%,僅次於後來蘋果推出的iPhone (38%)。 隨著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之後,RIM也推出回敬對手的智慧型手機-BlackBerry Storm,此時該有鍵盤,或不該有鍵盤,成為兩派人馬爭論的議題之一。不少喜愛有實體鍵盤的手機用戶,仍認為黑莓機才是主流,讓RIM到了2010年底到了巔峰,擁有2100萬用戶! 但是3G時代來臨之後,iPhone 3G/3GS/4的推出,加上App Store的數量激增,相較於RIM這邊的進展緩慢,讓不少投資人開始質疑RIM的競爭力。當蘋果於2010年推出iPad之後,RIM也於2011年第二季推出回敬對手的平板-BlackBerry PlayBook,搭配自家的BlackBerry Tablet OS,但很可惜的是,該產品銷售量太差,雖然後來有降價促銷,但也致使RIM需要打銷4.85億美元的呆帳,再加上2011年開始,RIM的營運成長率變緩,讓RIM開始進行有史以來的大裁員,2012年初,創辦人甚至辭去CEO一職,3月後公司營運出現首次淨損,讓RIM繼續再大量裁員,還將許多董事撤換掉。至此為止,RIM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RIM於2011年所發表BlackBerry OS 10 (BB10)全新風格的作業系統,以全新介面設計,獲得其粉絲們的關注,但由於此時RIM正面臨組織變動,直到了2013年,RIM將公司改名為BlackBerry Limited,並推出BlackBerry 10.3之後加入了Android執行函式庫,並內建Amazon Appstore,讓BB10的手機也能執行Android的App,BlackBerry黑莓機終於擁有開放性的軟體開發空間,並與當前流行的智慧型手機App搭上線。 隨後,BlackBerry公司就像IBM公司一樣,放棄自行開發硬體,全面轉變成只專注於軟體開發領域的純軟體公司。其手機的硬體設計業務都外包出去,例如2014年5月推出的BlackBerry Z3,就是與鴻海合作推出的低價BB10手機。到了2015年推出的BlackBerry Priv,就直接放棄自家BB10,直接內建Android 5.1作業系統來試市場水溫,直到2016年起更發布全系列的Android的黑莓機,包含DTEK60、DTEK50等純Android手機,也等於是間接宣告BB10的死期! 雖說BlackBerry OS還有在更新,最新的10.3.3版本是在2016年12月發布。但是自2017年起,市面上幾乎買不到內建BB10的黑莓機了,只能買到內建Android的黑莓機。等於是宣告BlackBerry OS下台一鞠躬了! 那麼BlackBerry World(黑莓機App商店)該怎麼辦呢?當黑莓機的用戶也都是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了,其軟體下載源也大多來自Amazon Appstore或Google Play商店了,那麼BlackBerry World也只能說命運多舛了!BlackBerry的CEO於12/15正式宣佈,其BlackBerry World即將於2019年12月31日正式下架。此外,BlackBerry的旅遊網站會提早至2018年2月下架,Playbook平板的視訊通話功能也將於2018年3月說再見! 從此可看出,使用黑莓機的用戶們,還有兩年的時間可以從BlackBerry World下載App,過了這個時間之後,那些無法升級至Android的黑莓機,就無法從官方商店下載App,用戶可能得透過其他方式來安裝App了,或者選購新的Android黑莓機,投入Android的懷抱了! 您是黑莓機的用戶嗎?您會繼續使用您的黑莓機到2019年底嗎?請留言!或到我們討論喔! (01)
-
Intel AI平台Nervana全面啟動,加速人工智慧產業應用新革命,技術說明會暨展示攤位現場直擊
近年來由於AI (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迅速,開啟了下一波運算需求的革命。在各方都紛紛投注資源來導入AI領域的研發與應用之際,Intel(英特爾)也正式宣佈推出自己的AI解決方案,叫做Nervana平台,將提供各界完整的開發平台,以加速各界在AI的導入與應用。 有關於AI這個名詞,早在50~60年前就已經出現,只是由於當時電腦科技並不像當今如此進步、AI模型建構上也較為簡單,因此AI的發展速度一直處於緩慢地前進當中。直到學術界發展出「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的模型,以及近年來電腦科技成長速度一日千里,企業界便開始透過其模型來發展各式AI的應用,且有顯著的成效,因此AI才又開始有快速發展起來的趨勢。 例如AI應用在人臉辨識方面,以往的辨識準確率只能做到80%,但透過AI的加持,可讓精準度提升到99%。因此,AI雖然年代悠久,但在當今大數據、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應用之下,讓AI的發展又進入了文藝復興時代,變成ICT領域的高階應用顯學。在各大廠紛紛搶佔AI所帶來的硬體、軟體、框架、平台、雲端技術等龐大商機之下,Intel也成立了AI部門,並於2017/10/3在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Intel AI Day,透過現場的攤位展示各種AI的應用成果之外,亦有技術說明會,以展示Intel在AI發展的雄心。 由於Intel看好AI未來的發展,雖說Intel當今仍是x86 CPU的霸主,但在AI領域中,不是只有有靠CPU就可以打遍天下的!尤其當今在NVIDIA推出以GPU為基礎的AI運算平台之下,已經獲得不少產業的導入採用,更讓Intel倍感威脅。 因此Intel透過併購的方式,先於2015年以167億美元買下FPGA大廠-Altera,正式進駐FPGA產業,接下來又在2016年以超過4億美元買下AI與深度學習大廠-Nervana Systems,正式進駐AI產業,而最近2017年則是宣佈以153億美元買下自駕車技術大廠-Mobileye公司,正式進駐無人車產業。Intel如此大手筆買下跟AI發展有關的軟硬體大廠,就是希望藉由這些廠商的技術,搭配Intel自家的硬體產品,來建構出AI的發展平台,以提供學術界、產業界一個開放性的AI開發平台,以加速AI應用新革命。 之所以會取名為Intel Nervana Platform,其實就是Intel買下Nervana Systems,並沿用該公司名字作為平台名稱。這家新創公司在AI與深度學習的技術上有卓越的成績,在併入Intel大家族之後,就正式取名為Intel Nervana Platform。 而Intel的Nervana Platform,其實涵蓋的產品線非常廣,在硬體方面,就有以下的產品家族: • Intel Xeon可擴充 (Intel Xeon Scalable) 產品系列(CPU)-針對持續演進的AI工作負載提供高度可擴充運算能力,並為最密集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訓練推出代號為「Lake Crest」的專屬晶片(ASIC)。詳細產品內容可參考 • Intel Mobileye-專為主動式安全自動駕駛(Autonomous Driving)等應用所設計的視覺技術。 • Intel可編程化邏輯閘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FPGA)-用以執行深度學習推論(inference)的可編程加速器。 • Intel Movidius (VPU)-此低功耗視覺技術讓機器學習得以在多樣化的終端裝置上(edge)執行。 除了在硬體產品之外,還有各式軟體函式庫、軟體框架、平台等技術,以應用在終端產品。其架構其實跟物聯網(IoT)有點相似,亦即AI的架構其實就是IoT的延伸。AI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包括各種安全辨識、金融領域、醫療、自駕車、機器人、空拍機、監控系統、VR、視訊攝影機…等等,幾乎所有的應用。 為展現Intel在AI的研發成果與技術,2017/10/3在TICC 1F展示其合作夥伴在AI產品上的應用,包括人臉辨識技術、語音辨識技術、平衡車、伺服器、無人機…等等。 以下就是各攤位的現場直擊! 接下來就由Intel人工智慧產品事業群副總裁暨技術長Amir Khosrowshahi先生,來介紹Intel Nervana Platform,由於他就是前Nervana Systems的創辦人,因此在併入Intel之後,仍保留原公司的名稱 Nervana 繼續推廣其AI理念。 他表示,AI其實就是IoT的延伸,將原本物與物之間的連結需求,帶入AI的元素,讓各端點的裝置皆具有人工智慧的能力。由於AI發展很快,因此將很快滲透到各產業,像是零售業、醫療業、金融保險業、能源與國防、政府與交通、工業與商業、教育與娛樂等等,應用可說是非常廣。 (01) (02) (03) (04)
-
AMD Ryzen 5 1600X戰機深水炸彈來襲!全面轟炸Intel中階處理器市場
AMD(美商超微) Ryzen (銳龍) 5 1600X跳水啦!原本建議售價為249.99美元(新台幣9,000元)的Ryzen 5 1600X,現在,在,直接砍掉50美元,等於打8折賣給你!想要入手的趕快行動啊! 除了Amazon,連,看來在主流級處理器市場中,AMD因應Intel第八代Core i5處理器的即將上市,提早先跳水。 AMD在2017年4月11日發表中階的Ryzen 5系列, Ryzen 5家族共有4款,Ryzen 5 1600X與1600皆是6C12T (6核心12線緒)的設計,爆發(Boost)時脈可達3.6~4GHz,而Ryzen 5 1500X與1400則是4C8T的設計,爆發時脈可以達到3.4~3.7GHz。這些處理器主打中階與主流市場,都是未鎖頻的設計。 以AMD Ryzen 5最高檔版本的Ryzen 5 1600X來看,其採用6C12T的設計,現在已經降價到199.99美元,相較於Intel第八代Core i5的最高檔版本:Core i5-8600K,其採用6C6T的設計,但建議售價要257美元。這樣看起來,AMD Ryzen 5 1600X還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如果在Newegg購買,還可以獲得免費的Quake(雷神之槌)的「Champions Pack」DLC(資料片),而這個贈獎活動是從今年8月就開始進行的促銷活動。當然這些促銷對於玩家們大概也不過是九牛一毛,能夠以這麼實惠的價格購買到1600X,相信玩家們都會露齒而笑吧? Ryzen 5 1600X跟Core i5-8600K的TDP都是95W,基礎時脈都是3.6GHz,前者為6C12T,後者6C6T。詳細的評測資訊,PCDIY!會在10/5解禁以後,為各位玩家做最全面的評測剖析,到時候玩家可以在選擇哪一款最適合玩家需求。到底這次是龍吞咖啡湖,還是水淹龍魂呢?就讓我們耐心看下去吧!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5-8885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PU】: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主機板】: (01) (02)
最多人點閱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
- 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來襲,寬頻網路速度再升級!
- 震撼,Microsoft爆史上最嚴重出包》Windows Vista、7、8與8.1全中獎,安裝更新之後就得要修理或重灌!
- 震撼!群暉NAS爆史上最嚴重漏洞》Synology NAS年初才爆挾持挖礦,鬼月又出脅迫逼付贖金
- 防毒軟體殺很大》「趨勢科技PC-cillin 2016雲端版」價格砍到見骨,台幣200元有找真便宜!
- Windows 7的SHA-2更新包已經開始發放,趕快更新!7/16後就不用擔心Windows Update不能用啦!
- Windows 7用戶們!記得在3/12至4月安裝SHA-2更新包!以便7/16以後可以繼續使用Windows Update
- 老舊GPS裝置將可能於今年4月6日失效? 趕快更新韌體或換新!
- USB 4.0規範出爐! 傳輸頻寬達40Gbps! 可「選擇性」相容Thunderbolt 3標準
- DNS Flag Day來臨!2月1日以後,有些網站將受影響!趕快更改您的DNS設定!
- 原廠檔案都有木馬了,難怪怎樣玩都會被盜帳號!